本报记者刘婧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动态
新时代的首都发展什么样?在昨天举行的“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政务服务局、通州区委主要负责人就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方面,勾勒了未来首都发展蓝图。
关键词:文化中心
编制中轴线遗产展陈方案
作为全国宣传文化领域首个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的中长期规划,《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已全面实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介绍说,2021年文化领域研究重点议题60项,有效推动解决中轴线申遗等重点难点问题,全年部署重点任务清单116项,折子工程258项。其中,全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居全国第一,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红色文化新地标,北大红楼已累计接待观众超14万人次,相关旧址接待量近90万人次。
同时,有力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48项重点任务。中轴线申遗重点区域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进展顺利,中轴线申遗文本提前一年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完成审查。连续3年召开中轴线相关国际会议,中轴线遗产展陈体系方案正在编制。2021年开展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与文化活动34项,北京中轴线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统筹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出台《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部署重点项目37项,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安排任务24项,以大运河、长城北京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带动三条文化带整体跃升。白浮泉、万寿寺、八里桥等重点文物遗址已实现腾退保护。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和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正加紧建设。
影视剧方面,今年将聚焦冬奥等重大题材重磅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着力搭建首都文化大舞台。
关键词:科技冬奥
200多项技术搭建应用场景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舞台,也成为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介绍,截至目前,在冬奥场景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适用智慧、绿色、安全、防疫等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在这些技术中,已确定赛时应用70余项。其中20余项在技术先进性和应用展示度方面极具代表性,亮点纷呈。
“比如,我们研发了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可实现场馆内空气的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检测手段提高了3倍,同时在国家速滑馆、冰立方等场馆进行了相关测试。”王建新说,围绕冬奥会食品等环节,建立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实现了对冬奥会食品的可追溯。研发了冬奥场馆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围绕延庆冬奥会场地建设工程,设置预警监测点,实时采集斜坡、崩塌、边坡土质松散和路侧危岩等方面的灾害信息,为冬奥会场地施工提供实时监测及灾害早期预警。为了提升观赛体验,还研发了基于三维空间重建技术的冬奥虚拟导览系统,实现场景展示、VR导览等服务功能。
关键词:数字经济
“五子”联动呈现新局面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北京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联动“五子”、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标杆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分别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数字产业化迈上新台阶;产业数字化取得新成效;数据价值化实现新突破;“五子”联动呈现新局面。
在“五子”联动方面,科创中心建设夯实数字技术创新基础,上线北京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发布智能模型“悟道2.0”,全球首个软硬一体、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长安链”投入运营。“两区”建设推动数字经济规则构建和国际化发展,争取增值电信业务的开放试点,数字贸易港倡议获得20余家中欧企业积极回应。数字消费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出台数字消费创新引领专项实施方案、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服务规范等政策标准,21个项目入选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培育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下一步,本市将积极打造数字时代的“北京样板”,加快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关键词:市场消费
推动52个商圈差异化发展
昨天,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文杰介绍了本市在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方面做的各项工作。目前,全市范围内,消费新地标正加速布局,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和长安商场等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2021年落地首店数量901家;6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试点基地挂牌运营。
在便民消费供给方面,全市八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达到9万个,基本实现全市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130个便利店、书屋、药店成功进驻地铁站;2021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规模达到去年总额的5.4倍,717家离境退税商店居全国首位。
据统计,去年1-11月全市总消费、服务消费、社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3.1%、15.5%和10.4%,预计去年全年社零总额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消费规模基本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
在此基础上,北京将继续推动培育建设工作,如以差异化发展策略推动全市22个传统商圈和30个新兴商圈发展,力争到2025年,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六大类关键指标方面水平显著提升,将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
今年固定投资项目超千亿元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郑皓介绍,市区两级563项重点工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梯次推进,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公共建筑主体结构封顶,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广渠路东延地下道路建成通车,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众星拱月、串珠成链、各美其美”的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初现雏形。
针对北京青年报记者提出的“今年副中心计划实施哪些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问题,郑皓表示,今年副中心初步安排固定投资项目426个,涉及投资超千亿元。其中,基础投资项目208个,包括要开工建设的轨道交通M101线,统筹实施潮白河、北运河流域的生态建设等。此外,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132个项目,如华夏银行、首旅集团等新总部项目。
关键词:每月一题
制定“一方案三清单”
“每月一题”是市民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市政务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舫介绍,2021年“每月一题”27个问题由12个市级部门牵头负责,全年共完成600多项任务,出台110多项政策法规,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据第三方机构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27个问题全年治理整体满意度为91.31%。
一些和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针对疑难复杂问题出台改革创新举措,如房产证办理难问题,创新提出“尊重历史、无错优先”原则;针对新业态新领域问题加强服务监管,如网络消费纠纷问题,制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强化平台企业行业监管;针对季节性周期性规律性问题“未病先治”,如漏雨等房屋使用问题,建立房屋修缮“先应急后追偿”制度……
孙舫表示,在此基础上,已对2021年群众高频难点诉求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聚焦职责交叉、基层难以破解、亟需改革的问题,今年选取了老楼加装电梯、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集中供暖不热等17个高频共性问题。孙舫透露,这17个问题由13个主责单位牵头负责,目前均已制定“一方案三清单”,从年初就开始同步推进。
文/本报记者 刘洋 刘婧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