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溶血脂血不合格的患者,在实施医学检查质量控制期间,共发现13例操作不当(1.30%)。医学检查质量控制后,未发现任何操作不当,检查准确率为100.00%。在重新收集标本之前,由于患者情绪、行为、收集部位或时机选择不当,样本污损会对临床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医学质量检查控制能有效消除其不良影响,保证临床医学检查的准确性。可见,影响临床医学检查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行为不当、情绪不佳、收集部位时机选择不当。
在我国,“临床检验”一般指临床实验室(即医院常见实验室、实验室或独立实验室)提供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工作和项目结果,主要用于疾病诊断,质量控制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检验质量[5-7]。因此,临床试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也是保证临床试验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8-9]。医学检验技术是从事医学检验的临床研究,通常分为标本处理组、体液检验组、免疫检验组、生化检验组、血液检验组、微生物检验组和PCR(基因检测)组是一种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方面的检查[10-12]。因此,临床医学检查应提供临床价值和尽可能准确的结果,使临床医生能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患者的疾病,并提供观察疗效、预测预后和疾病预防的相关信息必要的咨询,正确解释检测结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信息[13-14]。可见,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的质量控制重点需要实事求是地控制,对相关报告的保存方法和时间作出一系列严格规定,避免相关纠纷;因此,为了保证临床检查的质量水平,有必要做到以下三点:针对不同专业,要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系统培训,增强人员的检查知识能力,促进医务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检查结果,进而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15-18]。研究发现,检验准备阶段和标本采集阶段的错误发生率相对较高,检验准备阶段患者行为不当的影响更直观,在标本采集阶段,患者严重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标本采集效果,导致错过采集部分的最佳时间,或导致患者未能按标准准备,导致检验结果误差[19-22]。通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检验前的健康教育,明确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做好信息记录,确保血液采集的顺利进行;术中做好安全防护,加强标本采集效果,避免操作不当,准确控制血液采集量,避免光化学反应、微生物分解等不良反应;检验后,提高检验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促进临床医学检验达到标准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标准,有效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综上所述,检验准备阶段和标本采集阶段是检验失误的高发阶段。患者行为不当、情绪不佳、采集部位选择不当是影响临床医学检查准确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效果,避免操作不当,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