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发病率高、对中老年患者健康影响严重的疾病。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虽然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其致残率仍在80%以上。偏瘫是缺血性中风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期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很多社会问题[1]。因此,该病的治疗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治疗缺血性中风最有效的方法,许多临床报告也表明,针灸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方面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采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选取缺血性中风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其中,治疗组患者12例,男性16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2.4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1-10年。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皮肤感染。两组患者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穴、大椎、心穴、膈穴等穴位,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取背穴位,按此方法逐步推进。针灸时,先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无菌一次性毫针。刺入后,需逆转插入完成。呼吸后,采用平腹泻法,然后将G6805型电针仪与之连接,给患者连续波。治疗时间为30分钟,然后拔出针,再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对照组根据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镇肝熄风汤或补阳五汤加减,每天口服一次,同样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
2结果
2.1疗效标准
根据《中风诊断疗效标准》,可分为有效性、改善性和无效性。分别为:有效性: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具有基本独立生活能力;改善: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独立行走,基本自理;无效: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2.2治疗效果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28例患者中有7例有效,17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有效时间为7-30天;中医治疗对照组3例有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0.71%,有效时间为15-56天。两组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意义。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偏瘫也属于中医偏枯、中风等疾病的范畴。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偏瘫主要是由内邪滞、气血不足、风痰阻滞经络、经络阻塞、气血阻塞引起的。《各病源候论》明确指出,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由于气血不足,风湿病客于半身,使气血凝结,无法滋养。如果长时间不浪费,邪气就会变得枯萎[2]。针灸是该病的治疗方法之一,治疗效果理想,操作简单,不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收费相对较低。中医指出,无气不能动,气亏不遂,气属阳,阳明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因此,在本病的治疗中,阳明经穴位是治疗阳明的主要方法。通过针刺刺激受影响肢体的经络气血,然后取相应的背部穴位。背部穴位主要有足够的太阳膀胱和督脉穴位。这两条经络与大脑和脊髓紧密相连,可以将阳气和精髓输送到大脑。可以说是阳气和精髓的关键通道。刺激这两条经络的穴位,可以达到健脑补髓、刺激阳气的目的,进而有效刺激大脑功能的恢复。百会是足太阳和督脉交汇的地方,在激发阳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与大脑密切相关。督脉贯穿人体全身,对调节阳气、醒脑开窍有极好的效果。凤池是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交会的地方,《类经图翼》称其可治中风不语,汤不能入口。通过针灸可达到化痰散结、平肝熄风的效果。内关属于心包经络穴,可起到调节元神的作用。三阴交对调节气血、补肝肾、生脑髓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三阴交和足三里可以刺激局部神经,进而有助于调节肌肉,使下肢内外肌肉更加平衡。极泉对六经、醒神开窍有较好的效果。环跳可以说是偏瘫治疗的关键穴位,可以调节髋关节和骨盆的气血。委员会属于疏通下肢经络气血的关键,阳陵泉能有效缓解肌肉痉挛,丘陵市场对经络和活络也有很好的效果。综上所述,用针刺激穴位,能起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帮助偏瘫患者快速康复。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针刺可以刺激SOD的活性,改善脑细胞凋亡和坏死。电针能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低灌注,帮助脑细胞快速修复。在这组数据中,针刺首先加速脑血液循环。结合艾灸,将艾叶的药性传播到致病部位,使患者的脑血管和微循环逐渐恢复弹性。通过以上方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5.71%,有效时间为7-30天。可见,针灸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一种快速、有效、安全、低成本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