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主任樊晶光提示,高温酷暑季节,室外露天作业的劳动者外出要做好个人防护,携带防暑药物,谨防高温中暑甚至热射病。
樊晶光表示,每年到了高温酷暑季节,在室外露天作业的劳动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对于可以调整作业时间的,应该适当调整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作业;对于难以调整作业时间的,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戴防晒服、遮阳帽,避免阳光直射皮肤,还可以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二是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喝一些淡盐水、含有电解质的清凉饮料,少喝含糖或碳酸饮料。三是要注意饮食起居,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一些含水分比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要规律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防范中暑等健康风险的发生。四是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特别是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或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劳动者,还有一些不适合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最好不要从事高温室外的露天作业,避免发生意外。
樊晶光介绍,中暑一般有由轻到重的渐进过程。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头晕、头痛、乏力、口渴、面色潮红等情况,就有可能是中暑先兆。如果出现了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是因为钠盐丢失引起的热痉挛。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仅补充了水分的人群容易发生热痉挛。如果出现了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心率明显加快等症状,可能是因为体液和钠盐丢失过多而引起的热衰竭。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情况,典型症状是急骤高热、皮肤干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如果劳动者出现了中暑的先兆症状,要尽快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并补充水分;如果已经无法走动,要及时寻求他人帮助;如果出现肌肉痉挛,要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料;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要及时就医。(记者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