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杂志社记者张帅 百色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8.5万人,截止2018年12月自治区扶贫部门统计,已有25.2万人脱贫,已脱贫残疾人约占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总数的65.4%。其中,从2012年实施至今,自治区财政共投入1.81亿元,建成116个自治区级扶贫基地,帮助贫困残疾人9万多贫困残疾人增收脱贫。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已成为自治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载体。
自治区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扶助残疾人的类型分为三种:集中劳动型、分散辐射带动型和复合型。仅据2017年统计,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3347人,辐射带动残疾人15721人,扶持8万多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自治区有集中劳动型基地7个,是指基地设置一部分适合残疾人从事生产的岗位,集中安排残疾人直接在基地从事生产劳动;
辐射带动型74个,是指基地通过向残疾人免费提供种子、种雏、苗木、农药、农肥、技术等扶持,培训提高其生产能力,辐射带动残疾人生产劳动;
复合型基地有35个,是指基地同时兼有集中安排残疾人生产劳动和辐射带动残疾人功能。
河池宜州市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首创对残疾人养蚕户进行蚕房生产无障碍改造,大力推广家庭养蚕蚕房先进设施,针对残疾人的身体条件,设计和引进了无障碍轨道喂蚕机、自动上蔟升降机、水帘空调,让残疾人实现养蚕无障碍。蚕房标准化改造后,促使当地39户养蚕大户收入大大提高,平均每户年增收13000元。
玉林市博白县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考虑到帮扶对象王秀英腿脚不便,且平时还要在家照看小孩的实际情况,商定了“基地培训、在家劳动、成品基地回收”的帮扶方式。基地在培训王秀英掌握基本的芒竹、针织、烤漆等编织工艺技术后,把编织材料送到她家中,她在家就可以完成编制工作,编制成品经验收合格后,基地按约定价格回收。王秀英足不出户,在基地的帮扶下学到了技术,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
柳州市融水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克服鱼苗运输远、扶持成本高等困难,每年都将鱼苗、鱼饲料运输到贫困残疾人家门口,为他们传授养殖技术,随时提供跟踪咨询服务,每位残疾人免费获得“苗山金边禾花鱼”种苗900尾和鱼饲料25公斤,价值1200元以上。帮扶残疾人每年每户增收约3500—4500元。
自治区还加强了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包括完善管理办法,签订“两个合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补助资金使用协议书》、帮扶协议)、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