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的学术派别,他们有着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
这些学术流派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源多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对于丰富中医药学术内涵、拓展诊疗手段、提升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价值。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了64家中医学术流派,建立传承工作室,围绕流派特色进行发掘整理与传承推广,初见成效。本文就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谈谈笔者的思考:
立足专业为重大理论问题作注解
中医药是道术并行的,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文明的特质,蕴含整体观、辩证观、“见微知著、司外揣内”“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等大道。《黄帝内经》更是完整地继承了黄帝文明的内核。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华民族跨入文明时代的里程碑是黄帝文化。《汉书·艺文志》载“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作为中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命名标示该书汇编的内容在学术上属于“黄帝之道”。
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曾撰文指出“中医药学理论是黄帝文化的缩影,《黄帝内经》植根于黄帝文化,是黄帝文化的活化石。黄帝时代在对宇宙自然六气十二律和五运周期认知的基础上,完成了阴阳五行理论的构建。在中华传统文化现存的各个领域,唯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药学,对黄帝文明中科学精髓的传承发扬最为全面完整,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重任,非中医药学莫属了!”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称其晚年方澈悟,“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然而,目前中医界对中医学术流派价值的认识,较多停留在“术”的层面。加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有助于为重大问题,特别是基础性理论问题,譬如中华文明的“钥匙”问题作注解,所以,研究时一定要立意高远,立足流派、又要跳出流派。
坚守学术内核与纵横两维度视角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坚守学术内核第一,学派的核心与灵魂是学术,切不可泛化。
学术流派又分为地域流派,研究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诚然,地域因素在中医学术流派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从《黄帝内经》中的“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到历史上的金元医学争鸣,明清以来的“寒温”之争,源于地域而最后又突破地域。笔者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突破地域的固化,尤其是行政区划,现在有的地方根据行政命名开始“造”流派,即便是地域也要从文化区域着手,中医学术流派不是“门派”,不可各立门庭,徒骋私见。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既要注重自身纵深研究,也要关注横向比较研究,做到同中求异,找特色;异中求同,寻规律。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费孝通先生总结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值得借鉴。
争当“区域一体化”协作试验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医学术流派还要注重流动、学术交流,不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要注重地域而不拘泥地域,既传承流派,又摒弃门户之见,在互相流动、合作、交融中发展。
譬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所涉及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历史上有上海的海派医学,江苏的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吴门医派,浙江的浙派中医,安徽的新安医派,这些医派医家有很多交融。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某种程度上也是地方文化兴盛的缩影,学术流派研究彰显文化基本价值与文化软实力。中医药人应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中医药人应先行一步,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医学术流派联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中医药文化在流派振兴和交融中源远流长。(陶国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