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基层中医药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中医药技术主要面向基层大众,只有切实做好基层中医药工作,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夯实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对中医药事业投入不足,中医药传承工作受限。基层医疗机构受到编制有限、中医诊疗收费偏低、硬件设施匮乏、用人自主权不够灵活、人才待遇保障偏低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高层次优秀中医药人才,同时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财政投入不足使中医药事业发展捉襟见肘,许多本应开展的项目,由于物价上涨、费用不足而被删除或延迟开展。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基层知名中医药专家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名中医主要集中在市级以上医院,大部分离退休老中医返聘或续聘也集中在市区,基层名老中医资源稀缺,影响和带动力不足。二是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成长缓慢,高职称、高学历的中医药人员较少。缺少中医专科带头人及创新性、综合性拔尖人才,缺少从事中药的骨干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造成这一现状主要是因为基层工作环境差、 薪资低,很难吸引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中医师。农村地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处于落后的状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中医药传承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现状。根据有关调查,乡镇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人员能参与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学习的非常少。
对如何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大基层中医药事业投入
一是合理增加基层中医药专项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基层中医药财政投入占医疗卫生投入比重。加大医保报销倾斜力度,适当提高中医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逐步将非药物中医治疗项目列入门诊统筹,扩大中医诊疗在城乡居民医保中的支付范围。二是调整政策,提高中医药人才配置。按有关规定配齐医院中医药人员编制,提高中医药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建议各级编办在落实减编控编的政策基础上,盘活存量,适当增加中医编制数,满足医院的引才用人实际工作需要,增强特殊人才引进的灵活性,合理配置医院人员结构,尤其是中医类人才所占结构比。加强政策引导,满足基层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三是强化中医药传承项目的资金保障。简化对项目资金的审批手续,强化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促进资金的及时足额使用到位。
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
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准、结构合理的基层老、中、青三代中医药技术人才队伍,建议一是要制定基层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办法。对培养和引进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或高层次人才落实优惠措施,如职称优先解决,同级财政补助科研经费,并优先解决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二是推动评审基层名中医工作,加强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三是培养基层中医创新型综合人才。培养既可看病,又懂科研,还可以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四是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传承导师和中医药学术继承人管理制度,加强基层中医药传承监督管理和考评机制建设。
完善基层中医药师承教育及培训
中医药法明确要求,中医药人才培养应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由于中医药理论具有社会科学属性,对传承者的社会阅历及临床经验具有一定要求,所以对不同阶段中医药人员传承内容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如对初学者或院校教育期间,传承内容重点应该以传授基本理论、中医药相关技术为主,以经典研读为辅;对于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员,应以研读经典为主,以中医药理论学习为辅,加强思维方式养成;对于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应开拓视野,博采众长,加强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挖掘与创新,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保持连续性,把传承培训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各级行政人事部门应结合实际将中医药等相关专业列为紧缺急需人才目录,根据需要适当放宽条件要求,降低进入门槛,按规定进行引进或招聘,符合条件的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开展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师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发挥各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人才培养作用,为基层培养更多的中医专科专病人才。统筹中医药人才需求和缺口情况,依托医学院校的优势进行多层次、多专业、多种方式培训,采取定向培养、招聘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中医药人员。
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扩大基层医疗机构面积,配齐中医药科室所需仪器设备,改善工作环境,给基层中医药人员打造良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矢志不渝地坚守基层中医药工作岗位。增加基层中医药人员福利待遇, 以吸引更多中医药人才投身到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设中。
健全各级名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师承人员等面向基层的服务制度,鼓励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立门诊部、诊所或医疗服务延伸点。如增加引进社区基层医院中医名额,建立名医基层服务补贴制度,完善中医药从业人员上门服务制。增加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人数和次数,加强地市级中医院对基层卫生院的培训与帮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积极与上级医疗机构成立医疗联合体,并签订合作协议,上级医院安排专家下沉基层指导,基层医院同时派出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进修,带动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动基层中医药师承教育标准化、体系化管理。一是组织编写基层中医药师承理论教学教材。保证师承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扎实提高中医药理论素养。二是开展中医名家思想传承活动。结合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让学员能博采众家之长,开阔视野,为学员的中医成长之路打下广博的基础。(林汉钦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 程华尧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