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影视作品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数量丰富。这些中医药影视作品要么反映中医药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要么凸显中医药独特的治法与疗效、要么刻画历代大医的医术与人格,已然成为传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
?影视作品受关注度高、话题性强,更容易引生社会大众的关注及兴趣,促进改变既往对中医药的陌生感、疏离感;与文字性传播相比,影视的形象性更为生动立体,有助于更具象地从中体知和透视中医药的力量和美感。
?中医药影视作品要进一步聚焦中医药的主体性立场,围绕中医药创作内容而非仅让中医药服务于剧情需要,避免中医药元素的碎片化表达,从外缘点缀向风格内里转进,注重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中医药之道。
近日,电视剧《大中医》正式开机拍摄,该片将讲述 “针灸铜人”发明者北宋中医名家王惟一的后代王陵直及其妻余莞芜的人生故事。与新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的时代趋势相一致。笔者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管理与政策研究项目时,发现近年来,中医药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出持续走高之势,成为一个值得专题关注的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聚焦中医药正能量的中医药影视作品的蓬勃发展合乎时代趋势,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影视作品则不失为引领民众走进中医药的重要法门。
中医药影视作品形式多样数量丰富
中医药影视作品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数量丰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既已有表演质朴、叙事清晰的电影作品《李时珍》,七十年代有《无影灯下颂银针》《丹心谱》等,八十年代开始以历代名医为专题的传记类电影《华佗与曹操》《神医扁鹊》《乱世郎中》等陆续增多,近年也有《精诚大医》《国医》《苍生大医》等以当代国医大师为原型的优秀作品问世。根据大医生平、中医药历史典故、医案故事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电影方面相关作品有《医痴叶天士》《医者童心》《怪医唐慎微》《艾草仙姑》《姑苏一怪》《天下第一针》《皇甫谧》《河间圣手》等,电视剧方面相关作品如《神医朱丹溪》《医圣张仲景》,此类作品在历史面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加工,提升了中医药相关人物事件、典故情节的艺术观赏性。2019年央视开年大戏《老中医》讲述了民国时期孟河医派传人在上海的行医经历以及带领中医同仁奋起抗击“废止中医案”的故事,展现了中医药的历史和实效魅力,得到广泛关注。
中医药文化作为故事背景展开的影视作品同样值得注意,如电影《劳工之爱情》《云深不知处》《魔针》《黄连·厚朴》《汉方道》《推拿》《刮痧》《正骨》《大明劫》《法医宋慈》等,电视剧《大国医》《太安堂·玉井传奇》《女医·明妃传》《大清药王》《大宅门》《本草药王》《神医喜来乐》《神医安道全》《神医大道公》《大宋提刑官》《皇朝太医》《大唐女法医》等,此类作品虽不是以中医医道、医术的介绍或探讨为主旨,但中医药文化衬托其中,使其别有一番韵味,对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弘扬之功不容小觑。
中医药纪录片是中医药影视作品近年异军突起的一支重要资源,如2006年凤凰卫视《彷徨·回眸百年中医》就对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和现状做出了深入细致地总结与反思,引人深思;另如《中医》(12集纪录片)、《黄帝内经》(6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医药民族医药探秘》(32集纪录片)、《法医宋慈》(6集)等,均是系列性制作;近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草中国》(10集)的播出广受好评,引发观影及评论热潮,2017年《秘境神草》(6集)、《本草中华》(6集)也适时推出,2019年《秘境神草》《本草中华》《本草中国》相继均推出第二季(分别为6集、6集、12集),再次引发关注,为新时代大众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之美提供了持续性的媒介渠道;还有《纪录中医》《大美中医》等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地方性的中医纪录片也在逐步问世,如《河南中医1958》《海派中医》《岭南中医药》等等。中医药纪录片热度持续不减,一方面说明社会公众对于认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热切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医药从业者传承自身文化资源的自觉担当。2018年初,一直倍受好评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其中第四集的主题是“养”,关注“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既讲述了中华饮食的一个独特面相,也是对中医药文化本有的药食同源这一重要领域做了宣传,其中学生群体自发研究药膳、制作中药化妆品等现象值得注意,展现出中医药文化及其相关资源的多元趋向的吸引力。
此外,中医药影视作品还有微电影的形式(如《圣医喻嘉言》《医之骨筋传奇》《神针》)、宣传片的形式,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我们的中医药》,央视公益宣传片《艾灸——古法养生》,北京市委宣传部、教工委《春风化雨 不负韶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管理局、文旅局《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宣传片》,浙江衢州《针圣故里》,山东昌邑《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动画片的形式(如《本草药灵》《葫芦响叮当》《太医说》《巧说本草》《草本家族》)、电视专题节目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发现之旅·正本清源》《健康之路·24节气养生》《探索发现·国医奇术》《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百家讲坛《黄帝内经》《大国医》系列,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岐黄之光》,北京卫视《养生堂》。
国外也不时出现中医药题材的影视资源,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3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就有关于 “针灸麻醉”的影像资料,对中医在海外的早期认知起到显著推动作用,近些年有代表性的如韩国的《医道》《大长今》,美国的《9000 Needles》等。其实,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需求不仅来自于国内,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普遍趋向,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影视的方式记录、讲述、传播,就成为非常可行的媒介方式。据悉,香港浸会大学筹拍的《一带一路医药行》将以“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共享”为主题,前往“一带一路”沿线,通过医药专家、科研人员导览,介绍和揭示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9月10日04版)。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中医·世界》系列专题片则聚焦展示中医药国际化的探索与收获,讲述中医药走出国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医药影视作品应把握中医之道
由上可知,中医药影视作品渐成规模,在多个分支领域均已发展出代表性作品:反映中医人格精神的《李时珍》《天下第一针》《医者童心》《医痴叶天士》《大医精诚》《国医》等,反思中医发展进程的《彷徨·回眸百年中医》《岐黄之光》《纪录中医》等,呈现本草之美和药工匠心的《本草中国》《本草中华》《秘境神草》等,介绍针灸推拿疗效的《国医奇术·针尖玄机》《古法养生-艾灸》《9000 Needles》等,聚焦中医正骨文化的《正骨》《苍生大医》《大国医》等。这些中医药影视作品要么反映中医药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要么凸显中医药独特的治法与疗效、要么刻画历代大医的医术与人格,其间蕴含的医道、医德、医风、医术、医理、药性、治法、医案等等,都是社会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内容,已然成为传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中医药影视作品加以专题关注和总结,深入探察并了解中医药影视作品历史现状及发展特色,方能为进一步的作品制作及提升改进提供参照。必须承认,中医药影视作品在作品内容、表达手法、作品立场、素材挖掘等方面依然存在可待提升之空间:应加强与中医药专业领域的交流与融通,目前存在部分作品的专业底蕴不够,个别作品甚至存在知识性错误,需守住内容科学正确输出之底线,在通俗性、艺术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准平衡,用一部部质量过硬的作品稳步提升整体影响力。要保持中和之道,尽量摆脱商业化、媚俗化、娱乐化的侵蚀,避免过度使用“神医”“奇药”等夸张、刻意的表达手法,如实呈现、正本清源、即事言理、以理服人,自然导生“了解之同情”之效。可进一步聚焦中医药的主体性立场,围绕中医药创作内容而非仅让中医药服务于剧情需要,避免中医药元素的碎片化表达,从外缘点缀向风格内里转进,注重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中医药之道,以着力突出中医药的价值理念和文化韵味为导向。中医药的历史人物、医案典故、本草文化等可待影视开发的素材资源仍十分丰富,可继续发掘主题、凝练主线,并围绕个性化内核拓展创新作品的形式、风格和类型,在当代语境中逐渐建构中医药影视的原创性叙事模式。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自元明清建都以来至今,北京一直是我国的中医药资源高地,中医堂馆院所、中药老字号、中医药教育机构等数量众多,宫廷医学、名医流派等底蕴深厚,可以着力挖掘并进行艺术加工,拍摄制作以人物、机构或事件为主题的中医药电影/电视剧;此外,与上海、河南、广东等地相比,北京地区的中医药纪录片作品也略显不足,完全有更为充分的资源开展中医药相关的系列纪录片作品。据新华社2019年9月14日报道,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京城四大名医》已在京开机拍摄,或将开启一个新起点。
中医药文化有更多“打开方式”
身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处处都难以离开网络的影响。作为时代新人的九零后、零零后,更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在这个注重“读图时代”、视听语言的网络环境中,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与其说是文字阅读式的,毋宁说是图式图像式的。因此,注重图像化表达、动态化展现的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媒介方式,使中医药文化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影视作品受关注度高、话题性强,更容易引生社会大众的关注及兴趣,促进改变既往对中医药的陌生感、疏离感;与文字性传播相比,影视的形象性更为生动立体,有助于更具象地从中体知和透视中医药的力量和美感,带来的冲击感及感发力也更强,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沉浸和交互;在中医药走出去的海外传播进程中,中医药影视作品也可以发挥优势,为文化认同及交流互鉴提供助力。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的播放就得到极大关注,及时记录、传达、展现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显示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博大智慧。现在很多中医药机构、中医药从业者等开始自觉利用新媒体平台,尝试以短视频形式来推送养生保健知识及常用治疗技巧,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系列制作、集腋成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社会公众普及了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有力助推了中医药文化氛围及生活方式的养成。中医药短视频作为中医药影视多元化的新形态,正在为中医药的社会化、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出中医药影视作品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从历史上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本非单一途径,而是有着文字语言、文献书籍、图形图画、器物模具、艺术民俗等多维载体。北宋王惟一的针灸铜人和图经之作就是典型例证,宋仁宗对此特为之赞曰:“古经训诂至精,学人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 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当作如是观,应在与时偕行中不断探索更具时代感、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机制。(程旺 北京中医药大学)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