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网红中医师的讨论度很高。抖音上,拥有百万粉丝的中医师层出不穷,有人认为这是中医借助互联网复兴的好兆头。
网络上,中医师“火了”的背后离不开商业机构的助推。曾有商业机构联系笔者,对方准备砸重金将我打造成“网红医生”,我果断拒绝。因为这种“帮助”的初衷和目的是带货,进行流量转化。
身处“互联网+”时代,选择很多,能做的很多,诱惑也很多。中医师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喧嚣的网络中,面对“互联网+中医”,全行业应保持“定力”和“辨力”。
科普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和单纯
打开微信、抖音,充斥着不少夹杂着带货的养生科普。养生科普大爆发的结果是盲目食用滋补类中药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的患者多了。
养生科普很重要,教会患者是实现治未病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医养生科普不是件容易的事,将中医养生理念转化成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考验中医师的综合能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反观如今网上中医养生科普,呈现出带货为主、内容劣质的情况,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被曲解,甚至是误解。
部分中医师成为“工具人”,按照别人写好的稿件来读,商业机构购买流量,养生科普内容质量不是关注的焦点,漂亮的数据最重要。
不良的追求和过度商业化导向之下,养生科普翻车案例频现,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医药事业。
中医师的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面对“互联网+中医”,看病防病才是中医师的正途,莫要被流量、带货牵着鼻子走,在商业机构的怂恿下失去了初心和正业。
互联网只是工具
除了科普之外,线上诊疗是“互联网+中医”的重要使用场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线上诊疗得到空前重视和推广。
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在学生重返课堂时,我困惑了。学生有很多问题要答疑解惑,其实问题的答案在网课上已讲了好多次。
线上交流、互动看似即时、便捷,隔着屏幕四目相对、只言片语却很难建立深度信任,而信任恰恰是诊疗最需要的东西。
诊室里,第一次见到在网络上已经咨询过的患者。尽管线上沟通时感觉很好,我能够感受到患者的疑惑和不信任:网上问诊的医生,这么年轻,能看好我的病吗?
单纯的线上交流,感觉医患就是买家和卖家,医患关系有点类似买卖关系,你问我答。
线下才是中医的核心,中医诊疗的灵魂是信任、陪伴、共情,这是隔着屏幕不能实现的事情。治人而不是治病,看的是人而不是病。
面对疾病,医患是共同体,不能缺少患者配合,配合的前提是对医生足够的信任。互联网只是工具,不能完全取代线下。
善用线上优势
另一方面,中医也要发现、善用“线上”的优势。
“药效只有三到四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状态三到四分,医生和患者充分沟通三到四分。”这是我的恩师郭志强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独立行医之后,我领悟到这句话的重量。
很多同行都曾遇到这样的患者:有的不按时复诊,有的好了之后继续熬夜。最终的结果是重新找回的健康状态很快不复存在。
本草的世界里,药只是个引子,诊室只是起点,引导患者重回健康之道往往是在诊室之外。中医诊疗服务应该是一个长链条,诊室之外,要常联系、常关注、常呵护,这方面恰恰是互联网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笃行医不叩门,很长时间内患者走出诊室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在诊疗方面,常联系、常关注、常呵护是对治疗效果最好的保障。用药如用兵,想要保证治疗效果就要周期性调方。高频率让患者返回诊室复诊,对于上班族和外地患者而言几乎不能实现。借助“互联网+望闻问切”,在患者线下诊室首诊之后,在线上可以实现患者调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中医,中医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互联网+中医”时代的到来,将逐步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放大优质中医诊疗资源的辐射范围。
互联网对中医最大的好处是医生品牌区域性的打破,好医、好药、好服务真正跨区域的流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更让人期待的是真正传统中医医患关系的回归。中医的望闻问切里的望,还可以有一种理解是健康的守望。一个中医可以和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全生命周期发生交集。期待借助互联网的维系,实现真正陪伴式、家庭式、家族式医患关系的产生。
此外在患者会诊方面,中医线上多学科诊疗模式也许是可以尝试探索的方向。一间诊室、一个人,就能构筑起中医济世的“小天地”,拥抱互联网,在团队协作之下,中医、中医师的天地会更加宽阔。
中医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要坚守中医的正途、正道。网络喧嚣,面对流量、一夜成名的诱惑,青年中医师更应该静下心来专研医术,需知让青年中医师成长的不是流量,让中医药文化真正发扬传承的不单单只是网红中医师。
线下诊室和互联网并不矛盾,并不存在线上取代线下的问题,关键是找到它们的结合点、患者的需求点和中医发展的新生点。(徐垲 浙江省中医院 )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