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下发,“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2021级起,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等内容,体现了对强化中医思维、发展师承教育、完善“西学中”制度等人才培养措施的不断细化。从临床专家的角度来看,如何制定出一个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多位临床专家建言:推进“中医公开课”常态化、机制化,倡导“阳光赛马”和志愿精神,普及共享中医课程资源。
谁来主讲“中医公开课”
不可讳言,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情况依旧存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编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贾海忠认为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无论是中医经典课程还是“西学中”课程,很多主讲人难以用“一流的临床水平”为所讲课程注入灵魂,于是就难以从深层征服听课学员,尤其是征服“西学中”的西医学员。《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发出呼吁并付诸行动:组织全国一流临床水平的中医专家,多用自己个人的临床医案或带教医案进行“案例式讲述”,直面当代中医、西医临床焦点、难点,把鲜活的实践与课堂的教学融于一体,打造“中医公开课”的示范模板。
如何主讲“中医公开课”
中医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课堂式教学。而师承教育与“西学中”教学,更侧重于应用技术的模块化教学。因此,课程与教材尤其需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而非以院校为中心)”的实训实践。一切基于当代临床真实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中医公开课的优势在于,以融媒体形式公开发布,容易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通过“问题导向”可以持续反馈、动态提升。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策划的“针灸入门”公开课为例,尤其突出“以典型临床任务为单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融入量化实训。比如,针灸刺法一节,要求学生进针基本无痛的独立操作不低于十人次,并通过实训提取学员反馈的疑问点。中医公开课有利于围绕“实训任务”的重点、难点、疑点展开。
“西医学习中医”相对“中医学习中医”有很大差异。《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召集专家反复研讨:目前通行的中医教材,侧重从零起步学中医,直接切入中医思维。而对西医学生或西医医生讲授中医,则要注意中西医思维的衔接与过渡。因此,研发“西学中”教材、主讲“西学中”课程,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怎样评价“中医公开课”
中医课程此前主要在中医院校内传播与评价,并未广泛地引入全社会学员的“大众点评”,并在此基础上由权威机构进行汇总、评议、推荐。《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诸多专家建议:定期由独立第三方如全国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央级新闻出版机构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评价,以“阳光赛马”机制,让更多来自中医临床家的优质示范课程脱颖而出。
每年发行五十万册的《中医师承学堂》丛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品牌,被读者誉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该丛书编委会发起编委专家志愿者,尤其是“双师型”(临床与教学)主讲专家,推出“全周期”(课堂到实践)示范课程,着力建设中医公开课的多点播放平台与大众评价机制。(刘观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