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有关的免疫学理论(缺)
第二节 免疫细胞化学的有关技术概述
• 一、抗体的制备和配制
• 二、组织材料的处理
• 三、免疫染色
• 四、对照
• 五、免疫细胞化学结果的判断
第三节 有关细胞和组织学技术
• 一、细胞和组织
• 二、细胞和组织的固定
• 三、组织切片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的制备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缺)
第二节 抗体的制备
• 一、抗血清的制备
•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一)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 (二)细胞融合
◦ (三)选择杂交瘤细胞及抗体检测
◦ (四)杂交瘤的克隆化
◦ (五)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六)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
◦ (七)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第三节 抗体的提取与纯化(缺)
第三章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第一节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原理
• 一、直接法
• 二、间接法
• 三、补体法
• 四、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
• 五、对照试验
第二节 荧光抗体的制备
• 一、荧光素
◦ (一)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 GITC)
◦ (二)四乙基罗达明(tetraethylrodamineB200, RB200)
◦ (三)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 TMRITC)
• 二、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
◦ (一)FITC标记抗体的方法
◦ (二)四乙基罗达明标记抗体方法
◦ (三)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标记抗体方法
◦ (四)藻红蛋白标记抗体的方法
◦ (五)PE-标记蛋白A方法
◦ (六)蓝色荧光素标记抗体方法
• 三、荧光抗体质量控制
◦ (一)染色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测定
◦ (二)F/P比值的测定
• 四、荧光抗体的保存
第三节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 一、标本制作
• 二、荧光抗体染色方法
◦ (一)直接法
◦ (二)间接法
◦ (三)补体法
◦ (四)膜抗原荧光抗体染色法
◦ (五)双重染色法
◦ (六)荧光抗体再染色法
• 三、荧光抗原染色法
第四节 荧光显微镜检查法
• 一、荧光显微镜
◦ (一)光源
◦ (二)滤色系统
◦ (三)反光镜
◦ (四)聚光镜
◦ (五)物镜
◦ (六)目镜
◦ (七)落射光装置
• 二、荧光显微镜标本制作要求
• 三、使用荧光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 四、荧光图像的记录方法
第五节 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
• 一、非特异性染色的主要因素
• 二、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 (一)动物脏器粉末吸收法
◦ (二)透析法
◦ (三)葡聚糖凝胶G-50柱层析法
◦ (四)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
◦ (五)荧光抗体稀释法
◦ (六)纯化抗原法
◦ (七)纯化抗体法---免疫吸收法
◦ (八)伊文氏蓝(Evans blue)衬染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免疫酶细胞化学
第一节 固定和切片
第二节 染色方法
• 一、本科标抗体法
◦ (一)酶的种类及特点
◦ (二)本科标抗体的制备(Boosma,DM, 1983)
◦ (三)酶标抗体的纯化
◦ (四)染色原理及步骤
• 二、非标记抗体酶法
◦ (一)酶桥法
◦ (二)PAP法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对照实验
• 二、假阳性及其处理
• 三、抗体有关事项
• 四、单克隆抗体
• 五、增加染色强度方法
第四节 ICC的几种特殊应用
• 一、ICC在铺片中应用
• 二、ICC的双重染色法
◦ (一)切片
◦ (二)染色
• 三、ICC在细胞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四、 ICC在原位杂交技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免疫金银及铁标记技术
第一节 免疫金技术发展史
第二节 溶胶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 二、制备胶体金的方法和步骤
◦ (一)白磷还原法
◦ (二)抗体血酸还原法(Stathis and Fabrikanos 1958)
◦ (三)柠檬酸三钠还原法(Frens 1973)
◦ (四)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Slot与Gueeze1985年)
◦ (五)乙醇超声波还原法(Baigent and Muller 1980)
◦ (六)硼氢化钠还原法(Tschopp et al 1982)
◦ (七)放射性胶体金的制备方法(Kent and Allen 1981)
第四节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
• 一、胶体金颗粒直径测定
• 二、胶体金金颗粒均匀度测定
• 三、影响胶体金颗粒大小的因素
第五节 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
• 一、待标记蛋白质的准备
• 二、胶体金pH值的调整
• 三、待标记蛋白质最适稳定量的测定
• 四、蛋白质的胶体金标记
• 五、胶体金标记蛋白质的纯化
◦ (一)调整与超速离心法
◦ (二)凝胶过滤法
• 六、免疫金探针的鉴定
第六节 免疫胶体金银细胞化学染色的固定剂选择
• 一、固定剂的选择及固定时间(详见表5-9)
• 二、切片的处理与粘附。
第七节 光镜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方法
• 一、免疫金染色
◦ (一)免疫金法(IGS)
◦ (二)蛋白A-金(PAG)放大法
• 二、免疫金银法
◦ (一)石蜡切片的IGSS染色
◦ (二)冰冻切片的IGSS染色
◦ (三)半薄切片的IGSS染色
• 三、彩色免疫金银法(CIGSS)
• 四、免疫金及免疫金银技术的优点
• 五、在IGSS染色中常见技术问题和对策
• 六、物理显影液及缓冲液的配制
第八节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
• 一、胶体铁的制备方法
• 二、抗体的标记和纯化
• 三、胶体铁标记抗体的鉴定
• 四、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染色
• 五、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亲合组织化学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某些进展
第一节 抗生物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 一、基本原理
• 二、几中抗生物素—生物素染色法
◦ 1.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 简称ABC技术)
◦ 2.桥抗生物素—生物素技术(Bridged Avidin –Biotin technique, 简称BRAB技术)
◦ 3.标记生物素—抗生物素技术(Labelled Avidin—Biotin technique, LAB技术)
第二节 葡萄球菌蛋白A(SPA)
• 一、SPA的性质
• 二、SPA的应用
• 三、SPA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应用
第三节 凝集素
• 一、凝集素的特性
• 二、凝集素的应用
• 三、凝集素在免疫细胞化学中的应用
• 四、HRP标记凝集素及凝集素抗体的制备
第四节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概述
• 一、组织固定与取材
• 二、免疫染色
• 三、包埋
• 四、对照试验
第二节 免疫铁蛋白技术
• 一、基本原理
• 二、铁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 三、铁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的结合
• 四、电镜标本的制备方法
第三节 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 一、基本原理
• 二、电镜标本制备方法
◦ 1.单层细胞培养物免疫酶染色法
◦ 2.组织切片酶标记抗体染色法
◦ 3.PAP包埋前染色法(Pickel 等,1975)
◦ 4.PAP包埋后染色法(Ordronneau, 1982)
◦ 5.PAP免疫电镜双重标记
第四节 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法
• 一、电镜水平的免疫金染色法
◦ 1.包埋后染色
◦ 2.包埋前染色
• 二、胶体金标记蛋白A技术(Protein A-goldtechnique, PAg法)
◦ 1.蛋白A—金(PAg)复合物的制备(Slot 和Geuze,1981)
◦ 2.
• 三、胶体金双标记技术(常用为蛋白A—胶体金)
• 四、免疫电镜金—银法染色技术
第五节 其它免疫电镜技术
• 一、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
• 二、扫描免疫电镜技术
◦ (一)标记物
◦ (二)免疫标记方法
◦ (三)扫描免疫电镜的具体操作步骤
• 三、冷冻蚀刻免疫电镜技术
◦ 1.冷冻蚀刻表面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 2.断裂—标记免疫电镜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蛋白质与多肽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放射性碘标记
• 一、同位素的选择
• 二、蛋白质与多肽激素的放射性碘标记
◦ (一)氯胺T法
◦ (二)乳过氧化物酶法(LPO)
◦ (三)Iodogen碘化法
◦ (四)酰化试剂(Bolton和Hunter试剂)法
• 三、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纯化与鉴定
◦ (一)纯化标记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 (二)标记化合物的主要质量指标
第三节 结合和游离部分的分离
第四节 样品的前处理
• 一、脑、脊髓与垂体中神经肽的提取(以大鼠为例)
• 二、大鼠脑神经核团微穿孔取样方法(以下丘脑为例)
• 三、内脏、肿瘤组织中神经肽的提取(以胃粘膜为例)
• 四、血浆
• 五、脑脊液
• 六、尿
• 七、胃液
第五节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 一、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试剂
• 二、加样程序
• 三、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免疫细胞化学与图像分析
第十章 流式细胞术(FCM)在免疫细胞化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流式细胞术简介
• 一、流式细胞术发展简史
• 二、流式细胞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二节 FCM在生物医学工程学方面的应用
• 一、FCM应用的技术途径
• 二、FCM的典型应用简介
第三节 FCM对外周白细胞的免疫荧光分析
• 一、白细胞的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 二、白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的数据分析
• 三、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免疫细胞化学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第一节 神经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 一、细胞骨架中的中间丝蛋白
◦ (一)神经细丝酸性蛋白
◦ (二)神经细丝
• 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 三、S—100蛋白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 一、生体腺瘤
• 二、胰岛细胞瘤
• 三、甲状腺髓样癌
• 四、肺支气管类癌及肺小细胞癌
• 五、食管燕麦细胞癌
• 六、皮肤神经内分泌癌(Merkel细胞瘤)
第三节 软组织与骨肿瘤细胞化学
• 一、常用标记抗体
• 二、软组织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三、骨及软骨肿瘤免疫细胞化学标记
第四节 免疫活性细胞及其肿瘤的免疫细胞学
• 一、免疫活性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
◦ (一)B淋巴细胞
◦ (二)T淋巴细胞
◦ (三)NK细胞/K细胞
◦ (四)单核/巨噬细胞与网状细胞
• 二、恶性淋巴瘤的免疫细胞化学标记
◦ (一)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网状组织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
◦ (二)恶性淋巴瘤与非淋巴瘤网状组织肿瘤的鉴别
◦ (三)恶性淋巴瘤的免疫细胞分型
◦ (四)在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分析中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 上皮组织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 一、角蛋白
• 二、器官特异性及其它瘤标记物
◦ (一)上皮膜抗原
◦ (二)桥粒蛋白
◦ (三)癌胚抗原
◦ (四)甲胎蛋白
◦ (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
◦ (六)CA19-9及CA50
◦ (七)CA125
◦ (八)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九)甲状腺球蛋白和降钙素
◦ (十)血型抗原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消化器官免疫细胞化学
第一节 胃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化学特点
• 一、抗原的稳定性
• 二、抗体的特异性
• 三、染色技术的选择性
• 四、结果的可比性
第二节 胃肠道粘膜抗体产生细胞
• 一、抗体产生细胞的特点
• 二、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
• 三、临床意义
第三节 消化道分泌生IgA
• 一、S IgA合成及其功能
• 二、对比免疫荧光染色
• 三、临床意义
第四节 胃肠道粘膜T淋巴细胞
• 一、T淋巴细胞分布及其特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临床意义
第五节 癌胚抗原的免疫细胞化学
• 一、癌胚抗原的特点
• 二、癌胚抗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三、临床意义
第六节 胃肠道溶菌酶
• 一、溶菌酶在胃肠道的分布
• 二、溶菌酶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特点
• 三、溶菌酶的研究的临床意义
第七节 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的免疫细胞化学
• 一、内源性神经的结构
• 二、消化道全层铺片技术
第八节 肝脏疾病免疫细胞化学
• 一、乙型肝炎免疫细胞化学
• 二、肝硬变免疫细胞化学
• 三、肝癌免疫细胞化学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肾脏疾病免疫细胞化学
第一节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 一、肾脏组织的检查
• 二、血清或肾脏洗脱液的检查
• 三、尿液的检查
• 四、肾小球细胞的体外培养
第二节 荧光或酶标抗体在肾脏内显示的部位及形式
•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 二、肾小球系膜区
• 三、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
• 四、新月体性
• 五、肾小球球囊腔
• 六、肾小管
• 七、小动脉
• 八、紧间质
第三节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肾脏疾病中应用的意义
• 一、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标技术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的意义
• 二、免疫电镜技术在肾脏疾病中应用的意义
第四节 各种肾脏疾病的病变以及免疫荧光(酶标)表现特征
•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二、继发于全身性疾患的肾小球疾病
• 三、结缔组织病时的肾脏损害
• 四、血管性疾患导致肾脏的损害
• 五、代谢性疾患引起的肾脏损害
• 六、某些特殊疾病时的肾脏损害
• 七、遗传性和先天性肾病
• 八、杂病
• 九、肾移植
• 十、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自身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和应用
第一节 自身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第二节 在研究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 一、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 ANA)的检测
• 二、双链DNA抗体(Double strand DNA antibody, dsDNA)的检测方法和应用
• 三、抗核仁抗体的检测法
• 四、抗组蛋白抗体的检测方法
• 五、抗着丝点抗体的检测方法
• 六、抗甲状腺自身抗体(ThyroidAutoantiodies)的检测方法
• 七、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y , SMA)的检测
• 八、肝细胞膜抗体(Antibodyto the hepatocyte membrane, HMA)的检测
• 九、线粒体抗体(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
• 十、胃壁细胞抗体(Gastricparietal cell antibodies, PCA)的检测
• 十一、胃泌素细胞抗体(GastrinCell antibodies, GCA)的检测
• 十二、胰岛细胞抗体(Isletcell antibady, ICAb)的检测
• 十三、抗肾小球和肺泡基底膜抗体的检测
• 十四、抗皮肤成分自身抗体的检测
• 十五、唾液腺外分泌导管上皮自身抗体的检测
• 十六、抗横纹肌自身抗体的检测
• 十七、肾上腺自身抗体的检测
• 十八、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的检测
• 十九、抗中性白细胞胞浆自身抗体(Anti-eutrophilcytoplasmic autoantibody ANCA)
• 二十、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roliferativecell nuclear antigen antibody, PCNA)
• 二十一、抗类风湿关节 炎相关核抗原的抗体(Antirheu-matoidarthritis 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 antibody, RANA)
• 二十二、抗精子抗体(Anti-spermantibody, ASA)
• 二十三、其他自身抗体的检测
第三节 自身抗体产生的机理
• 一、自身淋巴细胞免疫调控反应紊乱学说
• 二、T细胞旁路(t cell by - pass)学说
• 三、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缺陷学说
• 四、遗传因素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病原体的免疫细胞化学快速检查方法和应用
第一节 在细菌学中的应用
• 一、甲组溶血性链球菌的快速检查法
• 二、脑膜炎双球菌的快速检查法
• 三、霍乱弧菌和副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查法
• 四、鼠疫杆菌的快速检查法
• 五、炭疽杆菌的快速检查法
• 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查法
• 七、结核杆菌的快速诊断方法
• 八、其他细菌的快速检查方法
• 九、钩端螺旋体的检查法
• 十、梅毒螺旋体的检查法
第二节 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 一、病毒抗原定位
• 二、病毒感染过程
• 三、肿瘤与病毒
• 四、病毒计数
第三节 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 一、血吸虫病
• 二、疟疾
• 三、阿米巴病
• 四、锥虫病
• 五、丝虫病
• 六、弓形虫病
• 七、旋毛虫病
• 八、其他寄生虫病
第四节 在真菌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免疫细胞化学在皮肤病学的应用
第一节 角朊细胞
• 一、对角质层抗原与角质层自身抗体、角蛋白抗原的研究
• 二、对天疱疮的研究
• 三、HLA-DR抗原
• 四、凝集素受体
• 五、其它
第二节 黑素细胞及其肿瘤
• 一、正常黑素细胞
• 二、色素痣
• 三、恶性黑素瘤
第三节 Merkel细胞
• 一、免疫细胞化学在Merkel细胞起源和功能认识中的作用
• 二、Merkel细胞癌的免疫细胞化学诊断
第四节 郎格罕细胞
• 一、研究LC自身的表面标记
• 二、研究皮肤病中LC数量、密度及结构的改变
第五节 真皮与表皮交界
• 一、基底膜带
• 二、狼疮带试验(LupusBand Test, LBT)
第六节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真皮纤维化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一、确定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真皮的分布
• 二、研究纤维化皮损中细胞的表型特征和(或)功能状态
• 三、检测与纤维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
• 四、其它
第七节 真皮浸润细胞免疫表达
• 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免疫表达
• 二、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表达
• 三、其它
第八节 汗腺及汗腺肿瘤的免疫细胞化学特点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 三、核酸的高级结构
◦ (一)DNA
◦ (二)RNA
• 四、基本组织
第二节 DNA的变性与复性
第三节 分子杂交
• 一、概述
• 二、探针-靶反应
• 三、核酸探针的种类
◦ (一)DNA探针
◦ (二)cDNA探针
◦ (三)RNA探针
◦ (四)寡核酸探针
• 四、核酸探针的标记和检测(详见每十九章 )
◦ (一)核酸探针的常用酶促标记技术
◦ (二)核酸探针的非放射性标记技术
◦ (三)非放射性探针的显示体系
• 五、核酸分子杂交的类型
◦ (一)固相膜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 (二)固相核酸分子杂交类型
◦ (三)固相膜核酸杂交的几点说明
◦ (四)液相核酸分子杂交类型
• 六、核酸分子杂交实验因素的优化
第四节 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及其应用
• 一、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的基本方法
• 二、影响DNA提取质量的因素
• 三、提高DNA提取质量的方法
• 四、石蜡包埋组织DNA分析的方法学
• 五、分子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核酸(基因)分子探针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基因)探针目的核酸的制备技术
• 一、特异性目的核酸(或基因)的制备
• 二、目的核酸的扩增
第三节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
• 一、缺口平移法
• 二、末端标记法
• 三、应用特异单引物法标记DNA探针
• 四、双引物法标记DNA探针法
• 五、聚合酶链反应(PCR)标记高活性DNA探针
第四节 非放射性标记的核酸探针
• 一、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方法
• 二、光敏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
• 三、生物素-补骨脂素(Biotin -psoralen)标记法
• 四、生物素-α-氨基乙酸-N-羟基琥珀标记化学修饰的DNA法
• 五、缺口平移法标记生物素DNA探针(二步法)
• 六、生物素随机引物标记探针方法
• 七、异羟基洋地黄毒甙(Digoxigenin)标记核酸探针
• 八、光敏2,4-二硝基苯(光敏DNP)标记DNA法
• 九、三硝基苯磺酸(TNBS)标记核酸探针
• 十、生物素化的RNA探针标记
• 十一、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核酸探针法
• 十二、用聚合酶链反应标记高活性DNA探针
第五节 寡核苷酸探针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第一节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概述
•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由来及发展
• 三、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cRNA探针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SHH)中的应用
• 一、同位素标记cRNA探针在ISHH中的应用
• 二、生物素标记cRNA探针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 三、地高辛标记cRNA探针的应用
第三节 DNA及寡核苷酸探针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 一、DNA探针的应用
• 二、寡核苷酸探针的应用
第四节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
• 一、同位素原位杂交组化与免疫组化PAP法的联合程序
• 二、非同位素原位杂交组化与免疫组化联合法
第五节 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未来与展望
• 一、PCR与原位杂交细胞化学结合法
• 二、快速原位杂交细胞化学技术
• 三、原位启动标记法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和电镜水平的应用
第一节 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铺片的应用
• 一、有关染色体的基本知识及制片
◦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 (二)染色体G显带技术
◦ (三)高分辨染色体G带技术
◦ (四)外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技术
• 二、应用ISHH技术对染色体制片、基因分配(Chromosomalassignment of genes)的研究
• 三、利用ISHH技术对肿瘤或癌前组织的细胞间期染色体铺片进行研究
• 四、利用性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的ISHH技术
第二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电镜水平的应用
• 一、应用同位素标记cRNA探针电镜原位杂交技术于染色体制片(Hutchison et al,1982)
• 二、应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电镜原位杂交技术
• 三、应用地高辛标记rRNA探针的电镜原位杂交技术
•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PCR技术的原理
第三节 PCR操作范例及反应体系的组成
• 一、PCR操作范例
• 二、PCR反应系统的组成
◦ (一)PCR缓冲液(PCrBuffer)
◦ (二)四种脱氧三磷酸核苷酸(4×dNTPs)
◦ (三)引物的量
◦ (四)TaqDNA聚合酶的量
◦ (五)模板
◦ (六)石蜡油
• 三、电泳分析
• 一、温度循环参数
• 二、引物引物设计
• 三、DNA聚合酶
• 四、影响PCR特异性的因素
• 五、扩增平坡
第五节 PCR各处应用模式
• 一、兼并引物(DegeneratePrimer)PCR
• 二、套式引物(NestedPrimer)PCR
• 三、复合PCR(Multiplex PCR)
• 四、反向PCR(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
• 五、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
• 六、标记PCR(LP-PCR)和彩色PCR
• 七、加端PCR
• 八、锚定PCR或固定PCR
• 九、玻片PCR
• 十、反转录PCR方法检测RNA
• 十一、定量PCR
第六节 样品处理与注意事项
第七节 PCR仪器的发展
第八节 PCR临床应用领域及特点
第九节 其它链扩增技术及应用范围
• 一、免疫PCR
• 二、转录依赖的扩增系统(Transcription-basedAmplification System , TAS)
• 三、再生式序列复制技术(3SR)
• 四、连接酶链式反应(Ligase ChainReaction,LCR)
• 五、PCR-SSCP分析技术
•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DNA重组技术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工具酶
• 一、DNA限制性内切酶
• 二、甲基化酶
• 三、分子克隆化的另一些酶
◦ (一)DNA聚合酶
◦ (二)RNA聚合酶
◦ (三)反转录酶
◦ (四)核酸外切酶
◦ (五)核酸酶S1
◦ (六)DNA酶
◦ (七)RNA酶
◦ (八)连接酶
◦ (九)末端转移酶
◦ (十)碱性磷酸酶
第二节 分子克隆载体
• 一、质粒
◦ (一)大肠杆菌质粒
◦ (二)真核生物中的质粒
• 二、噬菌体和病毒载体
◦ (一)噬菌体λ载体的构建
◦ (二)单链噬菌体载体
◦ (三)猴病毒40(SV40)
◦ (四)逆转录病毒
• 三、柯斯质粒
• 四、其他载体
◦ (一)转座子载体
◦ (二)人工微小染色体
第三节 DNA重组实验中常用的技术
• 一、质粒DNA的提取及鉴定
• 二、DNA的重组
• 三、地高辛配基随机标记DNA探针法
• 四、核酸的分子杂交
• 五、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制备
• 六、转移基因
第四节 遗传病与肿瘤的基因诊断
• 一、分离基因进行结构分析
• 二、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连锁分析
• 三、聚合酶链反应
第五节 “DNA指纹”与法医鉴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免疫细胞化学常用试剂介绍
• 一、固定剂
• 二、缓冲液
• 三、显色液
• 四、粘附剂
• 五、封固剂
• 六、酶消化液
• 七、其它
附录二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常用试剂及处理
• 一、杂交前准备
• 二、关于探针的标记
• 三、固定剂
• 四、LB培养基
• 五、小量质粒提取主要液体
• 六、杂交前处理
• 七、杂交用液
• 八、杂交后漂洗溶液
• 九、原位杂交信号显示
附录三 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技术常用试剂配制
• 一、国内实验室应用试剂配制
• 二、细胞培养(Bhatl B和McGee JOD,1990)
附录四 实验室常用技术参数资料
• 一、核酸及蛋白质常用数据
• 二、常用缓冲液
• 三、常用酶的配制
• 四、常用抗生素溶液
• 五、常用贮存液的配制
• 六、常用凝胶的技术参数
• 七、氨基酸的特性
• 八、遗传密码
• 九、常用酸碱技术参数
• 十、放射性核素数据
• 十一、原子量
本书常用缩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