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盲人按摩在线,点击这里可以了解,如何成为湖南盲人按摩学会的线下会员! 将湖南盲人在线|湖南盲人按摩学会设为首页  收藏湖南盲人在线  
  您当前位置:湖南盲人按摩在线 >> 学术交流 >> 论文交流 >> 浏览文章

道家养生文化的特性和主要内容

【字体: 】  [2021-7-23] 打印本页
【关键词】:道家,家养,养生,文化,特性,主要,主要内容,内容 【作者】:湖南盲人按摩学会 【来源】:学术堂

  摘    要: 道家的养生文化是通过对自然、历史、社会的观察抽象出来的深刻规律,是一种源于道而作用于身体的生命哲学。其养生文化以“道”为核心,强调个人尊崇于“道”的修行和德性修养,强调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彰显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及终极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动静结合、守静养德以及守纯凝神的养生文化之中。

  关键词 :     道家;养生:剖忻,

  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之一,以“道可道,非常道”提出具有本体性和万物根源的形上观念之“道”而得名。《先秦学术概论》中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1]。”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见道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之学中的特殊地位。而事实上,正是道家学术构筑了古代中华学术大厦的整体框架。道教是以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思想为主要思想体系,历经战国时期六大门派的兴盛,秦朝时期的遇挫,汉朝时期的辉煌与压制,魏晋玄学的复活。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道家学说也在其生命历程中,总结形成了养护生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道教自产生之初就提出了一些养生观点,这些观点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中医着名经典《黄帝内经》所包含的养生之道,也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它剖析了生命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揭示了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常态化过程,要求人们敬畏生命之时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

  1、 道家养生文化的特性

  道家养生文化有其强烈的特性,首先,要使养生与“道”合一,而“道”是不可铭说的,它是一种规律,一种万物尊崇的观点,更或者是一种形象,它“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理解这种特性,探索这种本源而为人类的生命服务。其次,它是一种“德”。人类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生命的成长都要遵守这种“德”,它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所以,生命的养生也要遵守“德”,要维护人的本性,修养德行,保持和谐,达到益人伦、厚风化的基本目的;要抑恶扬善、修善积德、诚信不欺、乐人之吉、正心去欲、齐同慈爱、劝善度人,以达到大同。另外,道家养生文化指出“成而行有所适,夫不可损益”。也就是万物本无所求,鱼在水中,鸟在蓝天,最淳朴的本真和最简单地顺其自然就是奢侈难寻的至养。万物如此繁多,都是在无为中悄无声息的生长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在烦恼中刻意破坏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道家养生文化思想特性可以说是体现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生命元素的平衡与调适。要把道德修养和无为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应当“自爱、自亲”以“自养”,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德,才能够让生命健康长久。
 

点击浏览下一页
 

  2 、道家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以“人为本”的养生思想

  先秦之前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平和气息,养心求平衡;另一方面,这种养生没有形成突出的肢体竞技养生教育方式,思想家们对于社会的关注目光,全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改造,所映射出来的养生思想,其实主要就是养,养心,养神[2]。道家认为人的元气为生命之源,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欲保生命之体,就必须养气,养气分为服气和行气。服气就是吸收天地之生气,让四时的天地之气充斥人体,从而人体也适应自然的四时变化。主要行为和做法就是在清晨晴天,端坐闭目,平稳、适度、深呼吸。行气的基本要求是所呼吸之气在体内运行,让自然界的清浊正气替换体内的污浊晦气,从而达到人体气血流畅,清气兴旺,以切实促进人体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而且,在道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服气和行气的养生之方已成为气功修炼的基本要领。另外,道家的养生,还注重于人体的动,道家认为运动是万物的本质,生命也要在运动中体现存在的意义,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注意锻炼。有病无病者都应该经常锻炼身体以达到强筋骨、健精神、增食欲、活气血的目的。为此,道教修炼者创立了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后来,道家学派的发展以及它们对人本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把人放在“道”“天”“地”同等的地位,“道”是可以为天下万物之规律,“天”“地”是世间之母体,而人则是其中唯一的生灵。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举为四大,从而把人从世间万物中凸显出来,构成了道家学说人本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道教以人为本的养生思想,注重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视身心和谐、混沌合一、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2.2、 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尊循规律顺应天道。而养生所说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含有“社会正义”方面的内容,强调的是非“人为”的内涵,强调的是规律性的东西,两种道形式上虽相同,但其含义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养生思想,以其丰富朴素辩证思想,形成了以恬淡寡欲、清静无为为修身思想[3]。由于老子创建的道家学派,同样也是以拯救社会现实为基本出发点的,因而,他的养生精神主张也是一种积极作为。这里的“道”是一个无形无相,道不明的混沌体。他以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辩证思想,道出了人类在天地间生活中必须认识和遵守的规律和必然,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他认为这些相互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要注重身教而少言教,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要听从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持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不能游离于“道”的规范之外。这便是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题的基本理论依据[4]。要求尊重宇宙、自然、社会的一切规律,发现事物存在的大道枢纽,占据应该占据的关键位置,顺应万物的生长变化,顺应人类自身应该发展成长的生命规律,融合于万物发展生长的大道之中,人的形体、精神、思想、意志等才能说是在无限的大中完善自己的小,在生命天地中顺应以养生达人。

  2.3、“动静互摄”的养生理念

  老子“动静互摄”的运动理念,体现在养生理念中,要求对于“动”的只是“点”,对于“静”的要求则是主体[5]。“静以养生”与“动以养生”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养生理念。道家的“静”是建立在“无为”便是有为的基础上。“清净”的目的在于化解或排除心灵的杂念,“无为”首要摒除私欲,人没有了私欲,就容易做到“无为”,人做到了“无为”,也就实现了“清净”。动以养生的观念作为“静以修身”的辅助产物,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后来逐渐与“静以养生”形成了养生思想大动脉,这一思想在总体上代表着中国古代养生思想观念发展的基本特征。生命在于运动,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除坚持对生命的呵护和保养外,还要内外兼修,注重锻炼。生命的存在和修炼也是“道”的反映和体现。“道”是一切人和物共同存在性的最终保障,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是秩序的凝构及动力,是一切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根本性原理。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它孕育着一切有形之物生成的玄机。道教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在长期的炼养实践中,道教形成了一套修炼方法,如心斋、坐忘、内关、守一及医疗养生、引导健身、外丹、内丹等养生方法。动静结合本身也是人类生活生命的内容,那么怎样守静,怎样去动,就是道家养生文化给予人们的养生精华,在静中观心、观物;在动中兼修、齐身,达到身心的互动统一,把静中深悟的万物思想发挥到生命的行动中才是动静互摄,才达到养生效果。

  2.4、 守静养德的养生理念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所以,道家养生理论认为静能修身,俭能养德。《文子》中的《九守》篇就有“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道而忘贫”[6]的说法,即人要少私寡欲,怡淡为上;要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不要追逐荣利,嗜欲无穷以伤身损寿。要治心、养心、修德,过度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会损身害德。道家养生提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的理论,指出最高的德是不以德为德,不只具有德的德,这样的德才是道之德,是天道自然无为的精神体现。而下德是有为之德以德自居,孜孜以求,这样的德终归于无德。只有这样修德行善,才能健康长寿[7]。在守静养德的思想下,人们可以通过行修静修养德的过程,起到对肉体生命的终极养护,也能通过德行天下,自己在大道指导下以德进取,锤炼个人精神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以完善对现世生活的养生之道。同时,人作为道德的载体,如果能够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完善自己的德性,进入道德自由的境界。那么,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不再是因为道德的约束力,而是人们日常身体力行中自自然然的行为,不造作,不装饰,表里如一,守正如出。守静养德的过程也是向善行善的过程,生命的历程由于养生修德而充满了意义,充满了价值。守静养德也是尊重万物生长的本质,尊重生命自身的本质,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而凝练的生命道义,而且只有这种道义才是常青之树,才能让人类的生命在生长中健康守正。

  2.5 、守纯凝神的养生理念

  “凡外重者内拙”,说的是凡是注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心、精神、思想必然笨拙。通晓生命真实情形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中完全不必要的东西,也不去做对身体和健康生命无能为力的事情。保养身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让形体真实的存在。形体存在的情况下,抛弃无谓世俗之事拖累,心存正气,适应大自然的发展变化以达到生命生生不息。因为抛弃世俗之事、无聊之事,让思想、精神不亏损,让身体不操劳。所以,形体就得到保全,精神复归凝聚,就能与自然贯通融为一体,天地之正气才能相合以养神养形。“善游者忘水”,忘却外物才能真正凝神,弃世才能无累,因此,每个人都要保持纯正,不去争权夺利,心神宁静释然去养神,不内变,不外从,忘却自我,忘却外物,才能无所不适。

  从另外的角度,道家也指出,内心若太过忧郁、太过思悔,精神就会离散,就会对外界接踵而来的事情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分析和理解。郁闷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人就会发怒,郁闷的气下达而不能上通,人就会容易健忘,如果既不上通,也不下达,忧心忡忡,那就会生病。所以,要想保留本性,通达生命,就要注重心理平衡。对积极的心理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很好地利用,来完成自身生命价值和创造价值;对消极的心理我们一定要警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谨慎对待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顺应身体本质,不去盲目、无谓地消耗身体本能。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我们才能享受生命中的神奇。

  3、 结语

  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到对有限生命的追求,或者以“富贵寿善”为重,或者以“美味、丽服、好色、音声”为重。道家文化阐述了生命尚且如一阵云烟,那些违反生命本质而附着于生命中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又怎能不是浮光掠影呢?养生文化指出,首先要以生命存在为前提,要“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从悟“道”守“道”那里可以得到人类生存的真谛,生命只不过是“道”之载体,人可以通过养生修炼的实践性活动,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所以说,道家中的养生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包含纵横思想,从生命本质出发至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都囊括在内,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7
  [2]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养生精神构架[M].人民出版社,2012:36.
  [3]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一新编诸子 集成M]中华书局,2008:45
  [4]马飞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养生思想之研[J]养生文化导刊,2019(7):123-125.
  [5]王毅.养气之道道教的生命哲学[J]中国宗教, 2013(8):41-43.
  [6]赖平.《抱朴子》养生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34.
  [7]王丽岩译注.庄子刊]国文联出版社, 2016:9.

  相关链接:
关于湖南盲人按摩学会 |  联系我们 | 湖南盲人按摩在线 | 湖南盲人按摩学会 | 湖南颐而康职业技术学校
版权所有 © 2009-2021 湖南盲人按摩在线 湖南省盲人按摩学会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象
技术支持:湖南省残疾人培训基地 长沙市残疾人培训基地 本站为大型公益性盲人按摩信息门户网站,与任何盲人按摩技师、盲人按摩机构无关
盲人在线QQ群:爱盲群86541505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10802号-1